1. 概述

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中,数据从源到目的通常有多个路径可选。

交换(Switching)指的是选择数据传输路径的过程。电路交换(Circuit Switching)和分组交换(Packet Switching)是当前最主流的两种交换技术。

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交换方式的核心机制、优缺点以及关键区别。我们先从交换的基本概念讲起,再分别分析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。

2. 电路交换(Circuit Switching)

在电路交换中,通信双方在数据传输前需要先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路径

这条路径会贯穿所有中间节点(如交换机),并为此次通信预留足够的资源。一旦电路建立完成,通信双方即可通过这条专用路径传输数据。

当数据传输完成后,电路会被断开,释放所占用的资源。

电路交换最早用于语音通信,如今也广泛用于数据通信。公共电话网络(PSTN)就是电路交换网络的典型代表

下图展示了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:

Circuits

图中红黄两条线路表示两个独立的通信路径。

2.1. 优点

传输延迟低:路径固定,无需每个节点做路由决策
数据顺序保证:由于路径固定,接收端不会出现乱序问题

2.2. 缺点

资源利用率低:即使没有数据传输,资源依然被占用
建立连接有延迟:通信前需等待电路建立完成
成本高:需要预留更多带宽,设备和维护成本更高

3. 分组交换(Packet Switching)

在分组交换中,用户在发送数据前会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

每个数据包都包含一个包头,包含如下信息:

  • 包类型
  • 源地址
  • 目的地址
  • 包序号(用于重组)

互联网(Internet)就是典型的分组交换网络。

在分组交换网络中,节点之间负责交换数据包。终端设备不参与路由选择,只指定目标地址。每个数据包都可以根据当前网络状况,选择不同的路径传输。

例如下图中,User-A 向 User-D 发送红色数据包,User-B 向 User-C 发送黄色数据包。同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包可能走不同的路径,但最终都能到达目标地址。

Packet switching

3.1. 优点

成本低,易于实现
带宽利用率高:数据包按需传输,无需预留资源
容错能力强:丢包可重传,不影响整体通信

3.2. 缺点

延迟不可控:不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语音通话)
协议复杂:需要处理路由、重传、排序等问题
初始部署成本高

4. 电路交换 vs 分组交换:主要区别

特性 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
连接方式 面向连接 无连接
传输路径 专用路径 无固定路径
数据传输方式 连续传输 分包传输
路径稳定性 整个连接期间路径固定 每个包路径可不同
数据处理 无存储机制 存储-转发机制
网络过载影响 过载可能导致连接失败 过载导致延迟增加
带宽使用 固定分配 动态分配
数据格式 可任意格式 包含特定格式的包头

5. 总结

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是通信网络中两种核心的交换机制:

  • 电路交换适用于对延迟敏感、数据连续的场景,如语音通话。但资源利用率低、成本高是其致命缺点。
  • 分组交换则更灵活高效,适合互联网数据传输,但对实时性支持较差。

如今的网络中,分组交换已成为主流,尤其是在 IP 网络中广泛应用。但某些特定场景(如传统电话系统)仍保留电路交换以保障服务质量。

建议:理解这两种交换方式的原理和差异,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机制,尤其是在设计网络架构或进行网络故障排查时。
⚠️ 踩坑提醒:在选择通信方案时,一定要根据业务类型(如是否需要低延迟)来决定使用哪种交换方式,否则可能导致性能严重下降。


原始标题:Circuit Switching vs. Packet Switching